網上生活講座
防制電話詐騙的挑戰——王曉明教授主講
唐健華 摘記
人的一生中,都有被騙的機會,詐騙的本質是以欺騙的手法來獲得受害者的信任而謀取不當利益。行騙的手法日新月異,透過電話行騙則是最常見的詐欺類型,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美蔓延以來,相關的詐騙電話也隨之增加,有偽裝成新冠肺炎熱線套取受害者個人資料,也有以新冠肺炎蔓延附近銀行關閉為藉口,要求民眾提供信用卡與個人資料;這些電話詐騙者可能是通過真人的電話、機器人呼叫或是短訊傳遞,意圖竊取金錢或個人資訊。我們是否能夠避免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2020年5月23日角聲社區中心舉辦了一場免費的網上生活講座,題目是防制電話詐騙的挑戰,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刑事司法教授王曉明博士從學術研究的角度,透過生活中實例,幫助我們來瞭解電話詐騙的面向,因而減少被騙的機率。
★詐騙的源起
自人類有史以來,騙局就已經存在,《聖經․創世記》第5~6章中,就描述了雅各用欺騙的手法成功地騙取了親兄弟以掃長子的名份和父親的祝福,但是電話的發明,讓騙徒有了新工具,可以跨越空間來行騙,而互聯網的問世,則讓詐騙集團可以更容易地搜尋和鎖定受害者。因此,電話詐騙成為美國最常見的詐欺犯罪,民眾每年因此而損失的金錢相當可觀。根據哈裡斯民意調查,2013年美國人因電話詐騙損失了86億美元,《市場觀察》則顯示2017年的損失增加到95億美元,每個受害者平均損失430美元,而《安全雜誌》報導2018年的損失高達105億美元。這些數據說明,電話詐騙在美國是節節上升,縱然犯罪手法往往如出一轍,但是許多人因為社會常識不足,缺乏警覺性,因而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
★騙子藝術家
騙局的設計通常是抓住人性的弱點,用巧妙或連環的手法來詐財,成功的騙局有二個重要的元素,第一個是贏得受害者的信任,所以英文用“Con Artist”一詞來形容騙子。換言之,騙子有如藝術家,他們會以非常迷人和具有說服力的外表來行騙,如果騙局涉及銀行或投資,騙子會穿著專業的服裝,如果涉及家庭修繕詐騙,他會可能穿著破舊的工作服露面,一個騙子老手甚至可以讓您相信他確實是您多年未見的老朋友。
第二個元素是冒充社區的一員,因為是「自己人」往往讓受害者失去了警戒心,例如近年常發生的「中領館電話詐騙」,就是典型的「冒充社區一員」類型案件,騙徒往往冒充駐外使領館工作人員,用華人熟悉的中文,謊稱受害人有緊急包裹或文件,須在駐外使館提領,或稱有人冒用受害人身份違法犯罪,讓當事人因害怕而上當,詐騙團夥更可能通過技術手段,將來電顯示成駐外使領館的號碼以騙取當事人信任。
★催促下決心
電話詐騙有多種形式,但是它們的行騙套路往往包括下列的手法:
1 電話詐騙者通常不給受害者有時間來思考,用利誘或威脅的手法要當事人馬上決定(上鉤)。
2 當受害者要求提供更多資訊,他們似乎也很樂意遵守。他們提供受害者導向已經設立好的網站、提供組織內部的偽satisfied customers 調查客戶滿意度,一步步您引誘入局。
3 快速致富套路:通知您為此優惠已被特別選中、您已經贏得價值的獎項之一、您已經在外國中彩票、如果您購買我們的產品、您將獲得免費獎金、您必須立即下定決心…
4 冒充官署套路:通知您的社會保險號被利用,您的名字涉及一些欺詐活動,或是您涉及逃漏稅,這通電話是國稅局(或是其他官署)的最後正式通知,否則您會被起訴…
★識別電話內容
1 慢慢來,不要被迫立刻做出決定。合法的企業都會在您要求提交之前,讓您有時間思考他們的報價,並獲得有關報價的書面信息。
2 真正獎品不需要付費,致電者可能會說您被“選中”大獎或是中了彩票;但是,如果您必須付費或是用預付卡付款才能獲得獎品,那就絕對不是獎品了。
3 真正的執法部門不會用電話威脅您,當詐騙者偽裝成執法機構或聯邦機構,他們可能會說,如果您不立即繳稅或其他債務,就會被逮捕、罰款或驅逐出境,目的就是威嚇您上鉤。
★保護消費者
聯邦貿易署是美國保護消費者免受電話詐騙侵害的主責機構。 聯邦貿易署根據1914年的《聯邦貿易委員會法》於1915年成立。透過下列三種方式來保護消費者。
- 工程
透過立法工程來保護消費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請勿打擾實施法》,為了落實1991年的《電話消費者保護法》,美國國會2003年通過《請勿打擾實施法》(美國法典第15條第6101節),授權FTC開設《國家請勿打擾登記冊》,民眾可以到網站https://telemarketing.donotcall.gov免費註冊家庭電話或手機。不過請勿打擾登記冊只能防止電話行銷的騷擾,很難防止電話詐騙集團使用機器人呼叫來行騙。根據《消費者報告》,2018年4月間,約有34億通機器人呼叫撥給了美國家庭,比2017年同期間增加了近10億。機器人呼叫是使用電腦技術自動產生任何電話號碼,如果詐騙集團已經透過駭客獲得您的個資或親友電話,甚至可以在您的來電顯示上呈現您認識朋友的電話號碼。
2. 教育
鑒於許多消費者因為社會常識不足,缺乏警覺性,因而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FTC提供消費者在線資訊服務。消費者還可以將資訊列印下來為PDF,做為參考。
3. 執法
FTC屬於行政機構,接到民眾投訴後,必須按照程序處理,往往曠費時日,就算進入行政法院獲得勝訴,罰鍰處分對詐騙集團也是難以產生嚇阻,因此FTC在2003年成立“刑事聯絡處”,與有興趣的執法機構合作,共同偵辦針對特定類型的消費者欺詐案件,迄今已成功刑事起訴上千名的騙徒。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2018年7月20日,休士頓法院判決21位分別住在8個州(伊利諾伊,亞利桑那,佛羅裡達,加利福尼亞,阿拉巴馬,印第安納,新澤西和德克薩斯)的電話詐騙犯入獄,刑期長達20年。此外,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也有32人因涉及5個電話詐騙呼叫中心,而被指控電匯欺詐、洗錢和其他串謀罪。
該騙局從2012年到2016年一直活躍在美國,約有15,000多名受害者,共損失了數百萬美元,騙徒鎖定最脆弱的美國人,包括移民和老年人。例如,聖地亞哥有一名85歲婦女接到自稱是國稅局幹員的電話,指控她涉及逃漏稅,威脅要逮捕她,於是這位老太太付了12,300美元給騙徒;另外有一名住芝加哥的男子,接到自稱是州警和移民局幹員的電話,指控他是非法移民,威脅要逮捕他然後驅逐出境,於是他心生恐懼,而向騙徒支付了5,070美元。
前述成功起訴案例只是電話詐騙的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騙徒仍待繩之以法。例如此間《美南新聞》2018年報導,7月20日上午,有一位住在福遍郡擁有博士學位的中年女性,接到自稱是中國總領事館的電話,有一份緊急文要給她,內容是在一件洗錢案件中,發現兩張信用卡是她的名字,要求她配合調查,於是她就提供了護照號碼、銀行帳戶和信用卡號等資料。不料,詐騙集團順利取得這位女士的個資後,就用連環套的方式,威脅要逮捕她及查封她的財產,在緊張害怕之餘,她就將錢匯入了騙徒海外帳戶。
★結論與提醒
電話詐騙的被害對象並不限於販夫走卒、老弱婦孺,而是遍及社會各階層,不分種族、性別、年齡、收入、學歷,人人都有可能成為電話詐騙的受害者。電話詐騙已經不是個人的小問題,而是全民應該一起關注的大議題。每個人都要提高警覺,注意下列事項:
1 不要屈服於對方要求您採取立即行動的壓力。
2 如果致電者詢問“您能聽到我說話嗎?”千萬不要回話“是”。騙徒會錄音您說的“是”來逃避日後萬一被捕後的護身符。
3 不要將您的信用卡號,銀行帳戶資訊或其他個人資訊提供給致電者。
4 如果來電者告訴您電匯或使用預付借記卡付款,請不要匯款。
5 請注意,電話詐騙集團正在利用COVID-19的機會,出售假冒測試套件或偽稱“幫助”您快速獲得經濟振興支票。
6 切勿在電話中提供您的個人資訊。
7 縱使來電顯示是官方機構或親友電話,千萬不要回撥,而是另行撥號,如果不知道官方機構號碼,可透過官網查詢後再撥。